在拥有百年历史的东区污水厂,城投集团大国工匠馆昨天开馆,这是国内生态环境领域首个大国工匠主题文化地标。
展馆由原脱水机房改建而成,总面积300平方米,以全国劳模、大国工匠杨戌雷成长历程为主线,设水映匠心、逐水匠梦、破浪匠行、同铸匠魂4个展区。
步入展馆,一部泛着岁月光泽的红色电话机静静陈列着,这正是“小郭热线”郭美芳曾用以接听25万次报修的工作设备,按键间的磨损痕迹,体现着为民服务的热忱。转向右侧,巴掌大的BP机与维修工具旁,“金龙小修”尹金龙24小时待命的承诺仿佛仍在回响。这些镌刻着时代印记的实物,与杨戌雷使用过的检修仪器交相辉映,共同构成“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生动注脚。
跨越时空,使命接力
时代发展,需要大国工匠;迈向新征程,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老一辈工匠以布满厚茧的双手,将“千锤百炼方见真章”的执着,化作深夜车间里的倾囊相授;用心血填满的密密麻麻的图纸,把“毫厘之间见功夫”的严谨,谱写成手把手示范时的谆谆教诲。
展览沿着时间脉络徐徐展开,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水务工匠们交出的一份份答卷。战火中的“红色护厂先驱”黄克勤,守护中国第一座现代化自来水厂——杨树浦水厂;供水界泰斗宋仁元,主持上海第一家自行设计建设的现代化大型水厂——长桥水厂;给水排水工程专家顾康乐,主持规划上海解放后第一座自行设计并采用国产设备的污水处理厂——曹杨污水处理厂,他撰写的《净水工程学》等著作填补了中国市政工程教材的空白。
改革开放后,工业发展、人口激增,“还景于民”成为水务人的新使命。羊寿生、王泽华迎难而上,开创超大型城市治理黑臭水体的道路;顾玉亮组织设计国内最大河口江心水库青草沙,实现开源为民。
自城投集团成立以来,凭借不断提升的服务和管理能级,一批金字招牌熠熠生辉。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举办,城投集团作为保障单位,涌现了沈宁、裴长江、宣建岚、顾士杰等一批技术骨干,用技术保障城市防汛和供水安全。
“小尾巴”成长为亚洲最大污泥处理系统掌舵人
杨戌雷的成长故事,是展馆中重点着墨的篇章,从青涩的操作工成长为大国工匠,这一路的轨迹,是匠心传承最诗意的注脚。
他身上有两个特点,一是勤奋好学,一是动手能力强。他的父亲是一名高级技师,所以,他从小就耳濡目染,拿把螺丝刀就能拆装电器。求学时,杨戌雷选择排水技校污水处理专业。毕业时,以操作考试第一进入南区污水管理所。入职后,他整天跟在师傅后面学技术、学原理,被称为师傅的“小尾巴”,短短两年里就自学取得电工、钳工等多项证书。有一次他只花5分钟就解决了全市第一个自控泵站的信号问题,获得站里认可。
在组织的培养下,杨戌雷很快就从操作工成长为站长。恰逢亚洲最大的白龙港厂污泥处理系统投运,综合能力过硬的杨戌雷再次被组织委以重任,成为动力车间主任。
白龙港污泥处理系统是拥有5000多根管道、上万个阀门的“钢铁森林”。杨戌雷和团队对每一根管道的用途都烂熟于心,甚至只需看一眼焚烧炉里的火,就能判断其运行状态。
然而,挑战总是不期而至。就在大家觉得可以驾驭它的时候,导热油盘管却突发渗透,极有可能导致生产陷入停滞。关键时刻,团队领衔人杨戌雷毫不犹豫地穿上防护服,戴上护目镜,20多次钻进检修通道,终于锁定一处直径仅25毫米的漏点。随后,一场史无前例的“微创手术”紧张展开,经过3天3夜,风险终于被排除,系统正常运行得到保障。展馆内,珍贵的图文资料与精心剪辑的视频影像再现了这段惊心动魄的历程。
为了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城投集团于2023年8月1日成立戌雷学院,作为深化人才强企战略的产教融合平台。学院依托东区污水处理厂1400平方米教学空间,设教学考板、3D&VR模拟实训等8个功能区,可同时容纳400人开展技能培训、等级认定及技术比武,培养高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