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一滴自来水的“前世今生”

资料更新时间:2019-05-05 00:00:00    (已经浏览4675次)

来源:杨浦时报   时间:2019-3-23

拧开水龙头就有水流出,已经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事情了。那这些水从何而来?在达到市民家中之前又经历了哪些工序?在3月22日“世界水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杨树浦水厂,实地探寻一滴自来水的“前世今生”。
  19世纪下半叶的上海,无论在租界还是华界,居民基本生活用水主要来自附近江河。从挑水夫那里买水,或自行从河流直接取水,然后投入明矾搅拌,沉淀杂质后再使用,这种用水状态一直持续到1883年。1883年,由英国商人耗资12万英镑建造的杨树浦水厂正式建成,同年8月1日,时任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来到新建成的杨树浦水厂,开启进水闸门,标志着中国第一座近现代化水厂正式通水。
  走进位于杨树浦路830号的杨树浦水厂,入眼就是一片英国古堡式建筑群,红、黑、白相间的房屋在花木的掩映下,让人有一种回到百年前的穿越感。实际上,杨树浦水厂也有着辉煌的发展史,水厂每天供水量由刚建厂时的不到4千吨,发展到现在的设计供水量140万吨。曾在20世纪30年代一度成为远东第一大水厂,目前仍是上海市最大的水厂之一,为杨浦、虹口、部分静安、部分普陀、部分宝山的300万人口提供生活和工业用水。
  居民喝的是哪里的水呢?在杨树浦水厂临江平台上,记者看到了一根直径3.5米的原水管,杨树浦水厂厂长助理于海阁介绍说,这里面就是水厂制作自来水所需的原水。“2011年之前,水厂原水是黄浦江上游水,2011年后,随着长兴岛青草沙水库的建成通水,就改用青草沙水库的原水了,每天所有原水都要在这根管道里经过10-11个小时的‘旅行’,源源不断输送到厂区。”而如果原水水质出现问题,杨树浦水厂也有应急预案,“我们会切断原水管道阀门,打开位于黄浦江江心、江边的4个应急取水口,取黄浦江的水来应急供应。” 
  原水进厂后就要开始经历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的制水流程。在混凝阶段,原水通过管道时会被加入矾、氯等药剂,并在管道内进行充分混合,混合后的液体,再流入反应池,反应池由宽窄不一的迂回通道组成,故又名折板反应池。反应池增加了药剂和水中胶体、颗粒物的反应时间,两者进行充分反应后,就会形成大颗粒的絮凝体,在制水工艺中,这种絮凝体有一个十分梦幻的名字——矾花。经过迂回的反应池后,液体就流到了空间开阔的平流式沉淀池,这里的流速非常缓慢,矾花会在流动过程中,逐渐向下沉淀,最终沉淀到池底,上层的清液则会排到出水区。
  随后,这些清液又被输送到了过滤池,池内铺满了细沙,于海阁揭开了它们的神秘面纱:“其实这种沙子一共有七层,从上往下沙子粒径不断变大,水进来之后从上往下依次过滤,最后被最下方的收集管道收集到清水管中。”
  自此,自来水也就结束了它的户外之旅,进入到了全封闭的底下水库,经过消毒后再由机泵增压打到市政管网,直到市民打开水龙头,才能再次“重见天日”。
  为了让市民喝上放心水,杨树浦水厂在水质监测上也采取多种手段。于海阁介绍:“水厂化验室内5个水龙头连接着5个出厂水管,化验室人员可以随时接水进行化验。出厂水有18项指标、原水有19项指标都是必须检测的,并且检测合格后才能使用。除人工检测外,原水进厂及制水流程各环节中都有在线仪表时刻检测水质,仪表数据也会实时显示到中央控制室工作人员的电脑屏幕上。”
  而自来水在出厂后,还要再在市政管道中进行远距离输送,这个过程中,水质如何保障呢?记者了解到,在自来水的输送过程中,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制水分公司所管辖的中途泵站会补加氯,对自来水进行再次消毒,也会在“二次供水”时设置多个水质监测点,保证市民用水安全。
  在制水工艺上,杨树浦水厂也是精益求精,于海阁告诉记者,几年前,杨树浦水厂新启用了一条深度处理工艺生产线,与前面介绍的制水流程相比,深度处理技术增加了臭氧+生物活性炭的工艺环节。臭氧氧化、灭菌消毒、活性炭吸附、生物氧化降解四种技术集一身,能够把常规处理中难以去除的小分量有机物过滤掉,水质得到进一步提升。于海阁也向记者透露了一个好消息:今年杨树浦水厂将启动为期5年的深度处理更新改造,改造完成后,全厂将全部采用臭氧+生物活性炭的深度处理工艺,届时,杨浦居民将喝上更加高品质的饮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