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魔都活古董“东厂”见证上海污水处理变迁

资料更新时间:2019-05-05 00:00:00    (已经浏览4205次)

来源:上视新闻综合频道   时间:2019-4-7

上海东区污水处理厂始建于1923年,1926年11月正式运行,从空中俯瞰这一排排闪闪发光的池子,这就是它的曝气池、沉淀池,都是从建厂起沿用至今的活古董,运用的活性污水处理工艺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

上海东区污水处理厂宣传干事 翁潇琳:“没有洗干净的瓶子,经过长时间曝气之后,反而更干净,用(活性污泥处理)这个方法,在当时英国建的第一座厂是1916年,而我们这座厂是1926年建成的。”

在厂区内,有两栋文物保护建筑,其中之一就是曾经的实验楼。据介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栋小楼有一半区域对中国人是禁区,因为污水处理的核心技术就藏匿其中。

上海东区污水处理厂宣传干事 翁潇琳:“这扇门打开之后,它以前这里有一个类似升降机的东西,就是中国工人把水样取进来之后,做一个简单的预处理,后续步骤通过这里的小型升降机把这个水送上去,之后,英国人开始做化验、分析。”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上海东区污水处理厂宣传干事 翁潇琳:“就是要保密,不让中国工人学习到化验检验的技术。”

当年被英国人层层封锁概不外传的机密,如今已大白天下,小楼底楼的陈列柜里一本图册上画着各式菌群,中国工人曾经百思不得其解,为啥还要往污水中抬入污泥呢?在这里都有了答案。

上海东区污水处理厂宣传干事 翁潇琳:“其实活性污泥不只是有污泥,它里面有细菌、真菌、原生物,所以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菌胶团的联盟,这些菌胶团最喜欢什么,那就是吃,它们喜欢吃的东西就是废水中的有机物,它们这样就是起到去除污水、净化的作用。”

据了解,1926年东厂建成时,日处理能力为1.7万吨,只为英租界服务。到了上世纪90年代,日处理量增长到4万吨,服务范围也一度扩大到杨浦、虹口、黄浦等区域。不过随着2010年虹口港杨树浦港两港截流以及上海污水管网排水系统的调整,东厂的日均污水处理量已逐渐萎缩。如今东厂已成了孩子们了解污水处理的科普活古董。

未来的东厂或许还将成为高校科研机构试验更有效污水处理的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