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青草沙改写上海饮用水源格局

资料更新时间:2019-04-02 00:00:00    (已经浏览4508次)

时间:2018-12-13 来源:新民晚报  

今青草沙水库从根本上改变了城市原水供应格局,使长江原水和黄浦江原水的比例调整为7︰3,进一步形成的四大水源地优质原水,助力上海自来水水质对标国际一流标准。

昔上海的饮用水水源主要为黄浦江,长江原水和黄浦江原水的比例为3︰7,影响着水质提升和“水困”解决。

2010年12月1日,一个千万上海人不能忘记的日子!

这天,《新民晚报》同时报道了两件事:一件是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下达“引江济太应急调水”调度指令:当天上午10时起,以每天不低于1200万立方米的引水量,把长江清水送入太湖;另一件是,浦东曹路镇的居民张女士,打开家中水龙头,看着哗哗流出的清澈自来水,兴奋之情溢于言表:“盼了这么多年,终于能喝上长江好水了!”

联接两件事的,是备受关注的上海“十一五”重大民生工程———总投资170 亿元的青草沙水源地工程———这一天,青草沙水库正式进入调试通水阶段;从这天开始,上海以“江心出平湖”的奇迹,在气吞如虎的壮阔波澜中,挽留了行将入海的一泓清洌,演绎出“月涌大江流”、“碧水至此回”的二重乐章,交相辉映,不舍昼夜。

上世纪90年代初,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环保局等一批专家提出“从长江江心取水,变长兴岛为水源岛”这一科学设想,并在长江口设含氯度监测点进行长期跟踪监测。历经15年的论证与科技攻关,上海形成了建设青草沙水库的“百年战略”,并于2007年6月5日开工建设。建设面宽10来米,基宽214米的水库库堤时,施工人员夏天忍受扑面风沙的钻心痛,冬天直面“没穿裤子般的寒冷”;库堤合龙时,800米宽的龙口,并排沉下77个集装箱大小的镂空钢笼后,满载石块的上百艘船向框笼中精准抛下6万多方石块,才将滔滔江水截流。

一经建成,青草沙水库就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河口江心水库。其环库大堤总长约48公里,温婉如玉的水面近66平方公里,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5.27亿立方米的总库容量中,4.38亿立方米的避咸蓄淡有效库容量,能保证连续68天供应合格淡水!

被专家们认为是“代表一个时代的伟大工程”、是“上海的创举,中国的创举,世界的创举”!

自2010年12月1日开始调试通水后,青草沙水库于2011年6月8日正式建成通水,日供水量达500多万立方米———超过了上海原水供应的50%。这里的优质原水,经过一条条“大动脉”送往各个自来水厂,惠及浦东新区、杨浦区、黄浦区、虹口区、静安区等区域的1300万人口。

自此,一度“水困”的上海“柳暗花明”,原来主要依靠黄浦江水源的历史也就此改写,上海城市原水供应格局也从根本改变,并在此后的建设中,逐步形成了以陈行水库、青草沙水库、崇明东风西沙水库、金泽水库为四大水源地的原水供应格局。优质原水经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膜处理等深度净水工艺后,上海自来水水质已朝国际一流标准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