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上海自来水质量向“卓越标准”看齐

资料更新时间:2019-04-02 00:00:00    (已经浏览4722次)

时间:2018.11.8  来源:新民晚报

昔黄浦江下游水质污染逐步加剧,几代上海人的饮用水质量得不到提高。“生命工程”备受关注。

今上海水源地战略格局出现划时代变化,自来水不但告别“漂白粉味”,还接轨国际标准。“生命工程”正朝着“卓越工程”迈进。

上海的自来水,曾经以黄浦江作为第一水源地,就地取水,加大氯剂净化,虽符合当时只有35项指标的国家标准,但仍含有一些黄浦江“特有”的物质,给人的口感味感都不好。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改革中,上海尝试将取水口从黄浦江转向黄浦江上游和长江集中取水,于1992年在长江边建成了陈行水库一期工程。

“这在上海调整水源地战略格局上具有划时代意义。”正如上海市供水管理处副处长张立尖所说,当时的新民晚报记者杨俊敏锐意识到了这一点,随即前往月浦水厂采访,写出了《造福子孙的“生命工程”》在1993年的新民晚报头版头条刊发。

这篇报道不但写出了进厂参观同志纷纷倒掉自备矿泉水再带水厂水回去给家人尝的生动事例,也写出了月浦水厂的划时代意义——“率先改变上海人喝黄浦江水的历史”,而且提到了引进制水设备、改进制水工艺对提升水质的作用,并预言“上海人告别喝黄浦江水已不是遥远的梦!”后来的事实正如这篇报道所写。现任月浦水厂厂长窦茵告诉记者,月浦水厂一期建成后又建成了二期,不但使宝山城区居民告别了喝黄浦江水的历史,也使宝山北片居民告别了喝深井水的历史,并惠及闸北(闸北区后来与静安区合并为静安区)、普陀等区居民,源源不断供去的优质自来水,深受好评。

此后,上海继续兴建水库,就地取水模式进一步向集中取水改变,形成了以陈行水库、青草沙水库、崇明东风西沙水库、金泽水库为四大水源地的原水格局,长江原水和黄浦江原水的比例由原来的3︰7调整为7︰3。

与此同时,上海也进一步引进先进制水设备,强化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常规工艺,根据修订后的国家水质标准106项目指标要求,增加了毒理学指标、感观性状指标,以及一些非常规指标检测。

为提供与全球卓越城市相匹配的高质量饮用水,上海也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率先建立全国首个地方饮用水水质标准——《上海市饮用水水质标准》,将水质指标调整到111项,并在国标GB5749-2006基础上,降低了约40项水质指标的限值。

更高标准的背后,上海已将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膜处理等深度净水工艺应用到一些水厂,并对水质进行自动化实时监测。

“我家没装净水器,也不买纯净水喝。”当年接受新民晚报记者采访的月浦水厂原水质科科长奚伟贤,退休多年仍保持着烧自来水喝的习惯,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自来水中保留了一些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而制水过程中所添加的氯,比原来要少,烧开过程中就“跑”掉了。

从源头到水龙头,上海的自来水已“脱胎换骨”,在建设全球卓越城市的征程中,“生命工程”也正向“卓越工程”迈进。

5ca2fc28343f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