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饮水思源,精准大数据把控原水质量关

资料更新时间:2019-04-02 00:00:00    (已经浏览4559次)

时间:2018-9-13   来源:劳动报

今年夏天,申城高温不断。在长兴岛青草沙水库,橙色的圆形浮筒、白色的小船、湿透了的蓝色工作服背影,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面,构成夏日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浮筒”顾名思义是漂浮于水面的装置,青草沙水库的浮筒搭载着水质在线监测设备和水面视频监控,是原水在线监测的辅助设施。为了确保仪器准确和数据可靠,水库进入夏季后每周都要组织员工开展十三处浮筒探头的清理与校验工作。上午八点多,维护小组乘船出发,逐个浮筒进行作业。从毫无遮蔽的趸船到四面开放的浮筒,维护组成员一上午都在阳光暴晒下工作,往往出船一次就要“美黑”一圈。

与此同时远在黄浦江上游,也有着一群人在清晨出发登船。在金泽水源地太浦河沿线的六个采样点,水质检测人员提着取样设备,拿着玻璃瓶乘船沿黄浦江而上,肩负起原水移动监测及流域调研的使命。对他们而言,晕船和噪音是需要克服的第一道难关。一天航行百余里,逐点进行采样和现场监测。到达取样终点后,还要登上驳接车往厂里赶,可谓是舟车劳顿。然而,正是通过移动监测这一手段才能及时了解库区不同区域、不同水深的水质情况,为三大水库管理提供更详实数据。

室外工作要忍受着太阳炙烤,室内实验室监测也不轻松。一台显微镜,一张桌子和一个穿着白大褂的背影,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在原水水质中心,藻类监测是一份相当磨练意志的工作。技术人员对水库中的多个藻类样品逐个区分,通过数据统计得出当前藻类生物密度以及优势藻种等信息。不同的优势藻种对应的水质预处理方式不同,藻类监测为水质处理提供了客观的数据保障。原水水质中心工作人员说:“看藻这项工作经验和耐心缺一不可,特别不适合急性子做。在显微镜前给藻类一个一个定种、计数、拍照,不断重复。”可相比于藻类监测的枯燥,水质中心的员工们害怕的则是节假日堵车。为了保障水质安全,原水公司全年365天不间断地进行着青草沙、陈行和黄浦江上游各水源地的水质监测。原水各取水口位置偏远,而员工大多居住于市区。要是恰逢节假日大堵车,通勤时间骤增至四五个小时。“节假日来回路上千万记得少喝水!”一位水质中心员工如是说。

实验室监测、在线监测和移动监测三大水质监测手段的成熟运用,离不开原水人坚守岗位的初心。原水公司每年累计检测样品4000余件,积累水质数据达120000余个,一年至少完成藻类快速计数2000余次,藻类定量400余次……为换来这些准确有效的庞大数据,工作人员在显微镜前时刻执守精准按下计数,一次次耐心维护水质检测设备,不惜皮肤日益被晒得黝黑,坚决筑牢申城水质保障的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