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我为百姓办实事|为让市民喝上好水,他们日行1.5万步

资料更新时间:2021-08-31 00:00:00    (已经浏览4650次)

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21-07-30

滚滚长江,自西向东流经上海;滔滔黄浦江,由南往北穿越上海。上海,就是这样一座依水而建、凭水而兴的城市。而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上海供水行业始终与这座城市同呼吸、共命运,默默守护着城市供水安全、提供优质自来水服务。今天我们所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我国第一座现代化水厂——杨树浦水厂里面。

拧开水龙头,哗哗用好水。长久以来,这已成上海居民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殊不知,这背后,有一大批水务人在默默把关。在有着超百年历史的杨树浦水厂内,以李玲为领军人物的城投青年创新实验室,就在默默制水中执著追求——为让市民稳定用上优质好水,他们常常备两套衣服,每日步行超1.5万步。

创新实验室硕果累累

杨树浦水厂是一座1883年8月就建成供水的老水厂,解放后,制水设备已多次扩建和挖潜改造,供水能力与供水范围逐步扩大,担负着上海市杨浦、虹口、静安、普陀、宝山等区域的全部或部分生活与生产用水供水任务,日最大供水量达140万立方米。

而城投青年创新实验室,不只有用于测检水质的“瓶瓶罐罐”,还撰写了《新员工指导手册》、《应急预案台历》、《杨厂案例集》、《电气检修日记》等。

其中,《新员工指导手册》就从水厂概况、一线员工工作内容、水质监测、自动化控制、电气控制、生产运行模式等方面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帮助新员工快速“入门”,快速掌握制水和确保水质的要领。

其它几本手册,则“以案说法”,通过一个个生动案例,从净水工艺、自动化生产、机泵操作、水质化验、制水调度等方面详细地总结经验,促进水厂进一步降本增效,安全优质供水。

近几年,在这个看似波澜不惊的水厂内,城投青年创新实验室还参与了“36万吨系统混凝剂投加优化”,“余氯仪监测点前移”、“硫酸铵系统优化”等课题研究,进一步保障了水质安全、稳定。

攻坚不止 只为水质更好

这个创新实验室有20名青年,他们分布在一线制水、水质化验、仪表维护等关键岗位上。领衔这个创新实验室的,是一个年轻女子:李玲。创新实验室的前身,就是以李玲名字命名的“李玲课堂”。

李玲话不多,眼光却很敏锐,行动也很坚毅。当杨树浦水厂启动对常规加氯系统进行的深度处理改造后,为了配合深度处理改造工艺计划有序进行,在水厂技师工作室的带领下,李玲领衔青年创新实验室的同仁们,携手完善有关加药(硫酸铵、次氯酸钠)课题。

这样的课题,如在水厂深度处理工艺改造前进行,可以专辟区域,在停用的设备上进行。但是,水厂启动深度处理工艺改造工程后,为了居民用水需要,每天的日供水量还有100万吨。有关课题实验、数据采集、后期调度等工作只能在那些仍正常生产运行的设备上进行,若不小心,就可能出现难以想像的情况。

为了攻克这个难题,李玲就与同仁们一起,在正式研究和实验前,制定了详细处置有关情况的预案,从最坏处着想,向最好处发展。

由于水厂内的一些区域已成为深度处理工艺改造的工地,原本三五分钟的取样等工作路程,兜兜转转要花10分钟左右;烈日炎炎下,李玲和同仁们的工作服不但常常沾上尘土,还满是汗水。

李玲记不清每天要在深处理工艺改造工地和实验室间来回跑多少次,她记得清楚的是,由于往返次数多,路程长,她和同仁们一天下来的步伐常常超过了1.5万步。衣襟湿透多有不便,所以她常备两套衣服,穿一套备一套。

累则累矣,但李玲和同仁们并没有停下攻坚的步伐。她说,顺应“智慧水务”技术人才需求,创新实验室未来三年还将继续结合杨树浦水厂实际生产要求,进一步针对深度处理工艺改造工程中的重难疑点问题进行课题研究,以便进一步保障生产运营安全,努力让上海市民用上更高品质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