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 ARE HERE:

奋进十年写春秋,只为龙头好水来——上海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成立十周年

资料更新时间:2016-08-19 15:50:13    (已经浏览3773次)

水,生命之源,也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地处南方的上海不缺水,但缺好水。让全市人民喝上安全放心、甘冽可口的好水,是上海几代水务人的梦想。

2006年8月,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上海市自来水市北有限公司、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排水有限公司、上海城投原水有限公司、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等7家单位共同投资组建了上海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国家工程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方水中心”)。从此,肩负着从水源到给水、排水全流程安全保障的责任与使命,南方水中心破浪前行,披荆斩棘,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和瞩目的业绩,书写了上海水务行业史上属于自己的一页。

艰辛创业,攻坚克难获授牌

南方水中心创建之初,场地仅限许昌路230号一隅,人员不足10人,主要从市北公司总工办借调而来。就是这样的客观条件,却要承担建设国家级科研平台的重任。很多前来调研的领导见到此情此景,不禁感叹这是“螺蛳壳里做道场”,太困难了。但是,在上级单位和各大股东的帮助呵护下,在经营管理层的坚强带领下,南方水中心发扬创业精神,一手抓科研,一手抓能力建设,一步一步搭建平台,循序渐进打造能力,做好了积累研发成果、引进各类人才、优化队伍机构等大量基础性的工作。

2008年末,南方水中心能力建设项目被纳入国家4万亿新增投资计划。借助这一东风,水中心能力建设驶入了快车道。依据国家发改委批复,南方水中心购置了许昌路230号研发大楼,并陆续开展给水、排水两个水质分析测试中心以及五个工程化验证基地的建设,建设过程程序合规,手续齐全。

2011年4月,城投总公司对南方水中心领导班子做出重大调整。在新的经营管理层领导下,南方水中心能力建设项目进入全面冲刺阶段。逐条对照国家发改委的验收条件,分解任务,明确责任,紧扣时间节点,扫除所有障碍,破解所有症结。

2012年4月19日,国家发改委、上海市发改委共同组织相关行业、财务专家对南方水中心能力建设项目进行了验收,专家组出具了项目验收意见。按照项目验收意见,同意项目通过验收。7月20日,南方水中心授牌仪式在城投总公司隆重举行,国家发改委高新技术产业司巡视员刘艳荣为南方水中心授牌。

至此,历时六年,南方水中心完成项目基本建设,破茧成蝶。

科技创新,支撑发展结硕果

获得授牌等于拿到了“出生证”。但,打江山易,保江山难。新生的南方水中心如卧摇篮,开门七件事摆在眼前,“筹”字拿掉愁更愁的忧虑油然而生。怎么办?

何以解忧,唯有创新。经营管理层科学分析水务行业发展现状,对标国家发改委评价指标,结合南方水中心自身实际,创造性地打造了“1+N”商业模式,即“人才”+“研发”、“检测”、“智能化”、“杂志”、“工程咨询”,紧紧围绕行业需求,充分发挥水中心智力资源,为上海乃至南方地区水务提供技术支撑,为水安全保障保驾护航,且看:

——南方水中心成立至今,员工人数发展至百余人,累计培养博士后12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6人,高级工程师14人,工程师18人;上海市技术带头人5人、启明星计划4人,初步打造出一支职业素养优、专业基础好、业务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人才队伍。此外,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总经理顾玉亮领衔的“国家水中心顾玉亮供水安全保障技术创新工作室”,更是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

——累计完成研发项目90余项,国家级及市级项目60余项,其中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水专项13项、“863”项目2项,累计竞标获得科研 经费逾1.5亿元,获得发明专项授权8项,实用新型授权14项,软件著作权9项;编制上海市地方标准5项,发表论文逾100篇,其中 EI收录7篇、SCI收录4篇。

难能可贵的是,南方水中心的研发成果并没有停留在实验室,止步于验收会,而是实现了服务生产,支撑主业,打造核心竞争力。2014年12月,媒体曝出饮用水中检出抗生素,南方水中心反映迅速,充分挖掘已有的科研储备成果,应用微量有机污染物检测平台,快速响应,对黄浦江上游、长江青草沙、长江陈行、长江东风西沙等水源和水厂进行紧急采样和抗生素检测,整理分析数据,及时编制《上海市供水系统抗生素监测分析报告》,报送上海市水务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为市政府决策提供了第一手资料和重要依据,智囊作用显现。 “水十条”出台,要求到2017年,全国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2%以内;到2020年,控制在10%以内,南方水中心积极参与水务集团闸北漏损控制示范区建设,派员常驻供水分公司参与水务集团分区计量顶层设计,研究基于多级水平衡的漏损控制精细化管理体系,承担了漏损控制相关试验研究任务,为降低上海市供水管网漏损率提供技术支撑。

——第三方水质检测服务发展壮大。南方水中心作为国家级科研平台,拥有一个具备能力资质的水质检测中心是必不可少的硬条件。在城投水务集团的大力支持下,南方水中心供水水质检测中心取得了跨越式大发展。20134月取得CMA资质,2014年四季度起实现市北、市南、水中心“三合一”资源融合。整合后的供水水质检测中心,具备《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106项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109CMA检测资质,承担上海城投水务集团供水水质检测任务,并接受社会机构的委托订单。2016年开始CNAS资质的申请工作。

—打造信息化,发展智慧水务。针对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统一接管二次供水运行维护需要,建立水质实时监测、设备运行监控、设备物资管理、数据远程传输、信息发布以及报修快速响应等业务功能的二次供水信息化平台系统,在15个居民小区开展二次供水信息化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并纳入信息化平台系统,提升二次供水服务质量和综合保障能力,远期逐步推广至全市二次供水的管理养护中。项目的主要创新点是建立上海市二次供水信息化综合平台,形成城市供水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将管理思想融入到信息化平台,让管理者及时掌控设备运行状态,简化维修和养护的工作程序,降低企业的运行成本,实时监控二次供水系统的运行状态,及时公开水质信息和养护信息等,同居民保持良好的沟通并形成互动,提升供水服务满意度。

——练好内功,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质。南方水中心与子公司众毅工控于2015年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高新技术企业是南方水中心打造专业研发平台的重要资质,代表了国家的重点支持,证明南方水中心是具有高成长性的企业,在研发领域内具备了较强的技术创新与开发的能力,有利于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此外,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的企业所得税税率优惠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两大政策都有利于水中心进一步集聚资源,加快研发成果的转化,具有较好的潜在经济效益。

百尺竿头,继往开来谱新篇

十年磨一剑。2016年1月,令人振奋的消息传来。在国家发改委组织的对全国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评价中,首次参评的南方水中心以83分的高分在全国参评的101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排名第15,上海的9家中排名第1。

十年积淀,夯实了南方水中心未来发展的基础。南方水中心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得益于牢牢把握上海水务改革发展的契机,更离不开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市发改委、市科委、市水务局、市人保局、水国资委、市住建委等政府部门的真诚关怀和悉心指导,也离不开城投集团、各大股东单位的鼎力支持和无私帮助。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站在新的起点上,南方水中心充满期待。

在下一个发展阶段,南方水中心一是要抢占水务科技制高点,增强水中心科技研发实力和行业影响力。高质量全面完成所承接的国家“十二五”水专项等重点课题,积极争取城市水资源技术领域话语权;抓好科技发展规划顶层设计,做实做强“水源、供水、排水”三支科技团队建设,确立与落实三个专业的树状研发规划建设,聚焦水库型水源、净水混凝剂、直饮水、二次供水信息化、排水系统构架等核心技术研发,逐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实现成果转化、工程化转型;进一步增强服务城投水务集团能力,聚焦藻类和新型污染物的监测与预警、水厂节地型工艺优化与改造、管网漏损控制、二次供水监测与水质改善、污水厂的优标排放与升级改造等技术领域的能力建设。二是要加速传统产业内涵转型,实质提升水中心成果转化能力。市场对价、行业对标,努力打造工程咨询平台,发挥水中心水务行业技术研发和实证优势与潜力,为水务集团生产运行提供技术支撑;拓展水务智能服务与产品的市场化应用领域,积极拓展市场化工控和信息化维护业务,实现二次供水信息化、水质在线检测仪表和手机信息化平台等技术成果的转化;继续开展供水水质检测中心资源融合工作,发挥好第三方社会检测资质与非常规检测服务能力的优势,积极开拓上海郊区、社会企业等水质检测市场,实现覆盖原水、供水等各项业务的水质检测服务。三是要积极探索,努力完善内部运营管理和人才培养机制,完善适合水中心实际发展的运行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与政府部门、上级单位以及各水务企业与股东单位的沟通协调,确定水中心市场定位、业务范围和服务能力,强化内部管理制度。按照“合同管理、动态跟踪、定期交流、专家指导、政府推进”的科技研发项目管理流程,强化研发项目执行计划与过程财务管理,完善人力资源统筹协调机制,提升科技研发工作效率;促进人才队伍培养,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探索符合水中心特点的考核与激励、培养与使用的人才培养机制。

流水默言,润物无声。南方水中心将在下一个十年里继续为实现上海水务梦添砖加瓦。   

docimages_0docimages_0docimages_0